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
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
有些家长工作、家庭琐事比较忙碌,无法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心,比如孩子喊妈妈陪他玩,妈妈置之不理,或者甩下一句不耐烦的话:“一边去。”
有些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需求置之不理,或者否定孩子提出的需求,即便是合理的:“买什么玩具啊,天天就知道玩!”
还有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中情感的重要性,觉得孩子不懂事,孩子的感受没那么重要,因此常常忽视和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比如,孩子兴致勃勃地给家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家长点点头随意敷衍过去;
孩子不想把自己喜欢的玩具送人,家长不理解孩子,还要骂他不懂事;
孩子因和朋友闹矛盾难过地吃不下饭,家长:“多大点事,至于吗?”
长期被父母忽视、冷漠对待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不安,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亲子间无法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结,因此他们遇到问题通常不会告诉父母。
这种亲子关系也会影响孩子一生,他们缺少与他人、与世界产生连接的能力,心理空虚、情感淡漠。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生活、学习,也不要忘了情感交流,和孩子多一些亲密的互动,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认真回应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孩子会感觉到被重视、被看见、被爱着。
这种安全感和归属感,足以滋养孩子的一生。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不注意方式方法,不断地催促孩子、逼迫孩子,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提出很严苛的要求,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孩子每天面对如山的任务,没有片刻停下来放空的时间,什么都要按照父母安排好的做,缺少自主感,很容易产生厌烦、反抗的情绪。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中,蒋欣饰演的妈妈“虎妈式教育”,引起了无数家长的共鸣。
她对儿子高度严苛,分数至上,儿子颜子悠的课业辅导班从来没断过,各种类型的竞赛、成绩、奖项拿到手软。
才念五年级的子悠生活里只有学习,小小年纪的男孩脸上,成天看不到笑容。
无奈的是,田雨岚如此殚精竭虑,儿子却变得厌学,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子悠因为抵不住妈妈给的压力,患上重度抑郁症,嘲妈妈大吼:
“我不要妈妈了!”
手机消息不断,就怀疑孩子早恋;
近视了,就是玩手机玩的······
中国家长们爱孩子,可也总是不信任孩子,怀疑孩子。
这份不信任,曾伤害了许多孩子的心,甚至影响到他们长大后的生活。
一位知乎网友说:从小不被我妈信任,我妈倒不翻我手机、日记、书包,就是一直都不肯听我的话,我说的,她都要找人确认一下才会信。
虽然我已经工作了,但我妈的不信任,对我的影响直接投射到我的亲密关系上:
找对象毫无安全感可言,一直在怀疑或忧虑,女朋友说去睡觉了,我就胡思乱想:她说去睡了,是不是不想理我了。
家长总是怕孩子犯错、不听话、误入歧途,这份担心慢慢就演变成对孩子的猜疑、不信任,遇到事情习惯先入为主地评判孩子,往坏的方面想。
比如孩子说今天被老师批评了,家长马上联想到孩子调皮了、上课开小差了,其实可能是一场误会,或孩子出于善意才犯的错。
如果家长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会伤了孩子的心,他会感觉“为什么我在父母眼里是这样的?”慢慢地,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差,甚至逐渐变成父母想象中的那个不好的样子。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
“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被父母无条件信任的孩子,会建立起高自尊,自我价值感高。这份“确信自己是好的、有价值的”感觉,会让孩子发展出自制力,不断地完善自我,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因此,家长多给孩子正面的期待,遇到事情也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鼓励孩子,少一些自以为是的评判,孩子便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亲子关系的维护,正如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维护一样重要。不要觉得是孩子,就可以随意对待;是孩子,所以即便伤害了彼此间的关系,代价也不高。这是不正确的。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家长高质量陪伴、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生活与学习上的关注和帮助,然后是尊重、信任、欣赏。
这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