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令人心忧的高发势头,屡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有些孩子出现了抑郁厌学、甚至轻生自杀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警觉。

 

今天是525心理健康节,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远离负面情绪,引导孩子爱惜自己,让我们共同探讨。

 

No.

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24.6%青少年抑郁,重度7.4%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

 

其中,在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甚至高达10.9%~12.5%。

 

儿童抑郁症的患病率也随年龄不断上升:

 

3~5岁儿童患病率0.5%

6~11岁儿童患病率1.4%

12~17岁儿童患病率3.5%

 

我们日常总是听到这样的声音:“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好好的孩子怎么可能是抑郁症”、“现在孩子的童年这么幸福,还有什么不满足”……

 

对于孩子的心理状态,很多家长后知后觉,甚至轻视怠慢,往往酿成严重后果。

 

 

No.2

为什么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有研究发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会随年龄变化的,在12~18岁期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开始下降,并在18岁成年后开始回升,青少年阶段正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环境变化巨大 

 

随着社会化的加快,现在青少年面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选择、自我价值的定位、学习等方面的压力远大于过去。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5年以前全球青少年的心理困扰可能会持续增加50%。

 

 前期忽视和拖延 

 

孩子的健康对于父母来说尤为重要,而往往身体上的疾病父母都能很快发现并带去医院治疗,但心理上的问题父母却难以发现,而当问题发现,更多的父母因为时间不足、认识不足等原因选择拖延,一开始以为时间会抹平一切,但是问题却愈演愈烈,直到发展成病态。

 

 干预方法和技巧的缺少 

 

青少年有属于他们的语言、心理发展的程度、行为需求、想法等。老师、父母绝不能直接照搬与成人互动的方式,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沟通技巧。

 

面对如今愈发严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父母、老师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帮助孩子们成长,需要更多的学习。

 

 

No.

很多情绪不只是“矫情”

这7个情景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是诱发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总是处于以下7个情景(据真实发生的情景概括),或类似情况,应当引起重视。

 

情景一:过度关注孩子学习


“你怎么这么笨!”

“我怎么有你这样的孩子!”

“你好好学你们班小王同学,人家多聪明!”


父母都会对孩子寄予厚望,但对学习的过度关注,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家长可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做到理解和鼓励,不要一味地追求好成绩。也不要总是将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加剧他们的抵触心理。

 

情景二:打骂孩子、往孩子身上撒气


“你真是太没用了!”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白生你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有巨大影响。父母吵架、家庭暴力等压抑的气氛都有可能成为引发抑郁的因素,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家长要有耐心,用更科学的方式去教育、去引导自己的孩子,真正去爱孩子。

 

情景三:拒绝与孩子交流


孩子:“同学们都嘲笑我长得难看……”

家长:“别烦我,没看见我正忙吗?”


长相被同龄人嫌弃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难过,即使家长正忙于工作,也请不要忽视孩子此刻面临的问题,这也许将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要说“没什么大不了”这样的话,这只会让孩子觉得你不理解他、不在意他,挫败感与无助感会进一步加强。

 

情景四:讥讽孩子


“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竟然知道主动做家务。”

“这次考试居然考了满分,可真让人吃惊。”


嘲讽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能量极大的人身攻击。因为无法一眼看到内在伤痕,成年人往往会忽视语言带来的伤害。家长应当避免带有嘲讽的回应,即使真的出于幽默,也可能让孩子误解,成为心理阴影。

 

情景五:网络暴力


“丑八怪!”

“怪胎!”

“社会败类!”

“我要是你早就去死了!”


只因闹了矛盾,同学对人产生不满,甚至拉帮结派在网上进行人身攻击,根本不在乎背后造成的伤害。


网络语言的杀伤力不容小觑,很多时候,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对听者造成的精神伤害难以估量。对于施暴者来说,只是过过嘴瘾,可对于受害者,心灵上的创伤却难以弥补。面对这种情景,矛盾双方的家长都要多和孩子沟通、疏导,要教他们更安全友好地使用互联网。

 

情景六:把压力转交给孩子


“你曾经是个很优秀的学生,最近成绩怎么差得这么离谱?”

“你这种成绩能考上什么大学?”

“我还怎么跟你张阿姨炫耀,一点不知道给父母长脸!”


越临近考试,考试越重要,孩子的心理压力越大。对于孩子,要试着给自己减压,考差了也要放下自责,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要一直相信自己,同时努力安抚自己,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怀疑和不理解。对于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宽阔的空间,缓解他们的压力,而不是转交更多的压力。

 

情景七:打击孩子的梦想


孩子:“我以后想环游世界,看各地美丽的风景。”

家长:“不要总是做不切实际的梦,你是个学生,如果不能搞好学习,有什么资格谈梦想?”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梦想。虽然帮助孩子认清现实也很重要,但家长完全可以用鼓励和支持回应孩子。人生有梦想才完整,追梦会让孩子们倍加努力,不应过早劝他们放弃。愿孩子们永远有梦。

 

 

No.

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

8个实用的心理学技巧

 

01.

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家长应从小引导孩子,感知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

 

现在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

 

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

 

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02.

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应刻意引导孩子,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给孩子增加积极、乐观的成长底色。

 

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比如,遇到一些温暖的情景、生活中的小确幸,刻意指给孩子看,延长这些瞬间、扩大这些细节。

 

比如,存储记忆,延长美好。给好事拍照、录像、写日记记录、存档,经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顾这些美好的瞬间。

 

另外,要提高品味的质量,就要培养孩子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做事情的习惯。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小孩耳濡目染,做事情时几件事并行,这样似乎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养成了分心的习惯。专心地吃饭、打电话、走路,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更多。

 

03.

随时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家长平时应少看孩子的所谓缺点和错误,以及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多去发现孩子优秀品格的表现,比如信任、平等、尊重等,一旦发现,及时肯定,这样久了,孩子就会更多地朝这些方向去发展。

 

现在的家长们对能力上关注过多。其实,孩子长大后,哪样能力有机会得到发挥,这很难说,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却是处处有用的。

 

能力有可能被埋没被荒废,但性格和品格却永远不会。

 

04.

对成长感的识别和强调

 

每个人都会在发现自己有所成长时感到欣喜,对于孩子来说,成长更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

 

每当孩子有进步时,家长应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告诉他,你记得不,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

 

进步、提高、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随时抓住时机,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

 

05.

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

 

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的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感兴趣,学习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的学习更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

 

而兴趣爱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去跟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此外,它或许还能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身份,让你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比如,你是一位教师,但走出教室,你或许告诉别人你是一个烘焙高手。

 

但是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兴趣爱好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机会,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宝贵。有心理学家把这叫“酣畅感”,这是一个快乐的重要来源。

 

06.

给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学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预实验时,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点幼稚的做法,比如,记录下来当天发生的好事,并解释为什么你感觉不错。

 

这样的做法效果很好,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做,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情绪有些低落时,把这些好事当作心理玩具,拿出来“玩耍”

 

你可以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顾这一天的事情,除了总结他的进步,再想想有哪些好事,哪些我们要感到知足、感恩的事。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让他偶尔写感恩日记、好事日记、开心日记。不必天天写,那样孩子会反感,或者让他自己每天睡前回顾这一天值得感谢的事、让自己自豪骄傲的事。

 

07.

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除了帮助孩子做好积极心理的建设,还要帮助孩子学会消极情绪的处理。

 

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家长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再教给他处理的办法。

 

首先要认识到,消极情绪对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认识自己、提高情商、学习成长的一个好机会。它是中性的,不是坏事。孩子可以把它当作一阵风,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发电、放风筝。

 

08.

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

 

家长应以身作则,和不好的情绪和平相处,同时,在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保持中性态度,这样,当孩子有不好的情绪时,他也会自己冷静下来,练习自己去处理。他也会知道,有不好的情绪不是什么错事。

 

不必急于让情绪消失,而是要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锻炼着平复下来。他每自己平复一次,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接纳能力、抗挫能力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