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特别的懂事,他们不哭不闹, 自己能够照顾好自己,不需要父母操心,甚至能够安慰伤心的父母。
我们,也特别爱这样懂事的孩子。
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孩子特别“省事”。
Freya就是这样一个懂事的“小大人”。
Freya跟我说,她小时候就要照顾妈妈。当然,家庭内务杂事都是妈妈在处理,只是家里精神支撑一直都是她。
因为,父亲常年工作在外,妈妈需要在家里照顾她和弟弟。很多时候,妈妈情绪不好,Freya就是妈妈情绪的发泄出处。
比如,写完作业在家看电视,妈妈一看到就会骂自己,不好好看书或者说看她那么忙也不用帮一下忙,只会看电视.....
这样的情况出现几次之后,Freya就特别的“会来事”,回到家马上把作业写完,帮妈妈做家务或者照顾弟弟。
甚至在面试英国XX大学的时候,口语没有发挥好,以为没有机会进入那个学校的时候,第一个反应也是安慰妈妈,生怕妈妈伤心难过。
却忘记自己的感受。
Freya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她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周围。
记得吗?
我们经常听自己父母夸奖某个邻居、亲戚的孩子:“你瞧瞧,XX家的孩子多懂事,成绩又好,又不需要父母操心的,你有人家一半我就开心了。”
而不幸的在于,我们在赞赏“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却忽略了:
这个孩子的情绪去了哪里?
就个体而言,我们都应该遵循着生物的进化阶段。简单的来说就是“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
孩子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一种活力,而这种活力的展现方式就是:“高兴”与“不高兴”并存,他有乖巧也有任性的时候。
太小懂事的孩子,承担着他们年纪不该有的情绪压力。很多时候,他们会忘记自己的“情绪”、忘记自己“生而为人”。
这些小时候就被要求“要懂事”的孩子。
他们的父母会经常和孩子列举许多生活不易的例子,为孩子带上承担不了的头衔:“为了我,父母付出了....”
让孩子觉得父母为了“我”牺牲了很多。
换言之,需要让自己懂事去了解父母、理解父母。
父母在外面劳累工作, 我需要嘘寒问暖,父母情绪不好,我们需要安抚.....
这样懂事的孩子,一旦做了一件“父母觉得懂事”的某个事情,便会被强化“懂事”、“体贴”。而在孩子任性的时候,父母总会用“你能不能懂事一点”等词汇给予孩子惩罚和负面的情绪。
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觉得自己只有在懂事的时候,父母才会爱自己,自己才有价值。
我们开始学会安慰父母、用自己的小小的肩膀让父母依靠。
因为只有我们比父母勇敢,才能被接纳。
心理学当中,有关于“小大人”的术语解释:
孩子从小缺乏关怀,而不得不变成一个“懂事”的人。这类孩子极其敏感且能够体谅和包容很多事情。
他们往往有两种典型的表现:
首先是不敢随意在大人面前耍性子,不敢随意触怒大人
其次是这类孩子往往容易忽略自身感受,去讨好或是迎合大人。
这些从小学会的“懂事”,会在长大后的某一天,“向内或向外”的爆发:向外伤他人、向内伤自身。
有个咨询师说过,来到心理咨询室的,不管是心理情况多么严重的人,都是可以帮助的,因为TA来了。
而那些还未能直视内心痛苦的人儿,他们的内心的疼痛只能通过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的方式来缓解了。
这些人会用着一个“虚假自体”来掩盖“真实自体”。
“虚假自体”和“真实自体”最早是由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
我们可以将“真实自体”理解为“就是我的那个人”,能够“自发地”表达和呈现自己的真实状态,大体觉得内外一致、如其所是。
“虚假自体”,就像是戴着一个“真皮面具”,虽然看起来行动、功能与正常人无异,但却感觉不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就像是一个“借来的人格”。
拥有“真实自体”的“懂事的人”,应该是“懂得”,不是“隐忍”。
懂事的背后没有“痛苦的情绪”,而“隐忍”背后则是有“痛苦的情绪”没有被处理。
很多时候,我们夸奖的一个孩子的“懂事”,并不是真正的“懂事”。
“懂事”的孩子源于一个“不懂事”的父母。
很多时候,父母没有学会成长,便已经在养育孩子了。没有“爱人”的能力,只能去希望自己孩子教会自己“如何爱人”。
所以,在成为父母的道路上,父母需要一直学习:“去成长”。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诞生就是我们天然的心理咨询师和人生导师。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他们爱与安全的港湾。
只有当父母懂事,不用懂事去控制孩子,而是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分清孩子是懂事,还是委屈和不快乐,孩子才有可能开心地当一个孩子,笑时有人欢呼,哭时有人鼓舞。
所以,爸爸妈妈们!
让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吧!
下面送两则父母与孩子相处的小贴士:
1. 父母多关心孩子的日常:
忙碌的工作总会让自己疲惫之下,忽视孩子的生活。
需要父母目光的孩子TA总会尝试用一些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当“乖孩子”无法引起父母注意,那么也许他们就会化成“坏孩子”引起父母的注意。
所以,打开家里的大门时,让我们抖一抖在外面的浮尘,穿上“妈妈”“爸爸”的角色装扮和孩子相处吧!
2. 父母鼓励孩子合理的发泄:
情绪不分好坏,它存在即合理。
不管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都需要我们与情绪拥抱。而孩子是否能够与“坏情绪”拥抱。很多时候,就是看我们父母是否能够正确的引导舒缓孩子的情绪。
所以,选择一种“合理”的、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的发泄情绪的方式,让孩子去感受情绪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