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吗?当然,绝大部分的父母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但是,爱着孩子的父母们,是否了解过,孩子是否知道自己对TA的爱呢?
我们用着自己的方式爱了孩子一辈子、付出所有自己的能够给予孩子的。
但是,我们了解,孩子要这些吗?
比如,我们想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我们想要听到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是,孩子表达的是真实的自己吗?
还是,表达你希望看到的TA。
我们一直在学习如何沟通,如何表达……但是,我们学会了吗?学会了什么呢?
我们学会了沟通的时候,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要亲近对方……我们学会了除了语言沟通之外,还有非语言沟通。
我们浑身解数的去学习,和孩子沟通
……
可是,为什么,孩子还是听不懂呢?是啊,为什么听不懂呢?

可能,我们需要问一下自己。

停止“过度教育”,不要为了“爱”孩子而去“爱”孩子/教育心理

我们在谈“沟通”的时候,是想要让孩子更容易的听到我们为他传授的“方案”,还是,想要接近孩子多一点点?

我们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孩子”去学习了沟通,还是为了“更好的让孩子听到自己的声音”去学习了沟通的表面技巧。

我喜欢的一位暖男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过“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如何理解呢?

这样的父母是一个相对健康、成熟的人。ta有一个足够坚强和安全的内心,不会因为对孩子患得患失,不会过度掌控或过度依赖。那么,即使平时生活中会犯一些生活上的错误的事情,有自己的小缺点,其实也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停止“过度教育”,不要为了“爱”孩子而去“爱”孩子/教育心理

 
 

过度教育,都是伤害

过度教育

教育者所实施的教育超出了孩子的身心成长需求,超出了孩子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知识经验水平。比如: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过度期望。

 
 

1

过度保护

 
衣食住行全部包揽,未来前途一切规划好,就需要孩子“参与”便“必胜”的生活。会让孩子成为
“巨婴”。不考虑他人,认为世界应该围绕自己转。
生理的年龄和心理的年龄从来都是不一定一致的。很多人,虽然已经已过而立之年,但依然是个“巨婴”。
 

2

过度干涉

 

不同的个体势必就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往往我们和孩子在接触沟通的时候,并不接受孩子的想法和主见。

有时,我们可能会打着和孩子“沟通”的名义,强加自己的想法灌输在孩子脑海之中。使得孩子无法有自己的主见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一件事情。
有些孩子,可能会完全接受父母的想法而屏蔽了自己的所有的想法;
有些孩子,可能会跟父母对着干,事事都要往父母的反方向走。
而更为严重的是,在家里事事顺从的孩子,无法表达自己“攻击性”的孩子,会在不断的压抑之下,在社会之中、在与他人相处的情况下爆发,危害他人、危害社会。
 

3

过度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父母都梦寐以求。或者父母希望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孩子能够替自己实现。
这个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难以负担的压力。
认为自己难以达到父母的期望的孩子,会选择用逃避的方式去面对。
像现在很多出现的“拖延”“抑郁”“佛系生活”很多都来自于不想面对自己无法达到父母期望的目标,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出来。
一位老师说过,有时候,一个家庭教育的失败,需要社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我们需要知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不是一种共生关系,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生活,也给予孩子能够过上自己生活的权利。

停止“过度教育”,不要为了“爱”孩子而去“爱”孩子/教育心理

 
 

看到孩子,看到自己

 

 

1

允许孩子表达自己,允许孩子犯错试错

 
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即使,作为过来人的自己会明显知道孩子的“想法”包含很多缺陷,但是我们需要让孩子有试错的机会。成功是需要通过错误的发生、在错误中总结,而不断的靠近的。
当然,错误应该是一定范围可以接受的,也应该是不以伤害他人为前提的。
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要学习的事情,我们遵循着生物的进化,我们一步一步慢慢的教孩子,从爬到走到跑。
而不是为了让孩子早点学会行走,剥夺他学习爬的权利!
 
 

2

关于孩子的事情,征求孩子的意见

 
总会希望自己孩子有一技之长,所以在年幼时,会为他选择一个培训机构,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可以去了解孩子的爱好。
当然,为了预防孩子的三分热度,我们也需要在孩子选择好一个爱好去学习之前,跟孩子约法三章。
让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而不是为父母的选择负责任。
 

3

自己调整状态

 
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心态和情绪的状态。当然最好的方式是:进家门,就抖擞掉在外的负面情绪。但这并不容易做到,所以我们需要有调节自己情绪的方式,而不是把自己的情绪叠加到和孩子的相处之中。
 
 
最后说一说
 
我们文化下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都是隐蔽和内敛的。随着时代、西式文化的进入,我们也在开始学习如何把“关系”和“情感”通过外在的方式去表现出来。
对于我本身而言,不管是西式的“父母与孩子”关系,还是中式的“父母与孩子”关系,本身都无所谓“最优解”。

“关系”的存在,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独特性。普遍在于“尊重和接纳”个体性、独特在于“各家各户”的具体措施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