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知识:

心理效应——“曝光效应”

作为亚洲的四大邪术之一的中国“美颜神器”腾空出世,让人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

曝光效应:又谓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扎荣茨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在保证被试不认识“某校的毕业纪念册”的前提下,他让一群人观看了这本纪念册。看完之后,再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照片,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有一些则只出现了一两次。

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

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越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越高。

被试者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照片。

也就是说,看得次数提升了喜欢的程度!

 

随着“美颜”的风潮,资本的入侵,“美颜”就像日常一样进入我们的生活。

时间久之,我们习惯了“美颜”的自己:磨皮、无疤痕、无痘印、无皱纹、腿长2米、腰细小于A4纸......原相机和镜子变成我们无法直视的面孔。

我们习惯了“美颜”塑造的新习惯,创建了另一种美的不同见解。若不信我们被改变,可以看看自己和老一辈的审美是不是出现了一定的出入?

我们不谈及对于“美”的多元性,也不谈及现代“美”的定义是谁创造、是谁传播出来的。

只是,我们都不应该忘记:“素颜的自己”也很美。

我们习惯了用“自拍”,看见自己“完美视角”,却无法习惯“他拍”,看见他人的“死亡视角”。

实则,所谓的“完美”和“死亡”并不真实存在,每一个视角呈现的不同的自己,都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而动态的、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当然是最美的。

我们会因为脸上的痘印而自卑,会因为岁月在我们脸上留下的痕迹而焦虑。而这一切,深藏着的都是,我们内在的“完美”在谴责着“不完美”的自己。

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都用着“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自己”,去诠释“别人的眼睛”看到的“自己”。

只是,我们眼中的“自己”真正等同于别人眼中的“自己”吗?

电影《情人》有一段经典的台词: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我眼中的你,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