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成为父母之后,就想要下定决心。成为一个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好好父母。我们精心的想象着孩子从小到大的整个过程,以及我们能够在里面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孩子出生!计划打乱。这种真香定律变成一种风潮。理论上的孩子的"闹",和事实上,孩子的"闹"截然不同。
可是,当时信誓旦旦"好父母"还在头脑当中不断的教导自己,不能够"发脾气”。
情绪应该要压下去!
可是,压抑的情绪是否真的能够产生作用呢?
斯坦福的心理学博士詹姆斯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这是一个关于情绪压抑的实验。
实验者想知道"压抑情绪"是否会使得情绪消解还是会激起其他反应。
实验的过程如下:
詹姆斯找来被试者,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为他们播放电影,电影是关于外科手术的片段,画面令人不适。
被试有两组人:
一组人:要求他人观看电影时候,可以表现出正常的情绪(对照组)
一组人:要求他们观看电影时候,要控制情绪,不要让他人看到自己的情绪变动。(实验组)
其结果显示,虽然压抑情绪的被试,在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来异常,但是"生理反应"加剧、"心血管系统的交感神经活化指数"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与此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分散、记忆下降,在认知方面也付出了代价。
另外,实验后被试者反馈,其内心的负面情绪并没有消除,而只是外显行为被压抑了。
这样的结果除了使个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同时这种无法诉说的情绪也会扩散到身边的环境之中。使得社会成本升高。
实验结果表明:
就算我们压抑了自己的情绪,我们自认为很好的掩饰了。但事实上,我们周边的人还是能够感受到我们情绪的波动。不管是工作、家庭、朋友,都会影响到。
我们无法诉说自己的情绪。
面对孩子的种种让自己疲惫、不适的行为,我们不能够发泄情绪。
因为,我们要成为一个"好好父母"。
可是,这种压抑着的情绪,会让自己"喘不过气",也极其容易产生"无力感"。
我们束手无措,失去言语,也失去表情。
而,孩子感受到的是"死一般的寂静"。
当然,这样的结果并非说,我们应该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随意的发泄。
任何事情的结果都不应该让自身往两极端走。
只是,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去了解到:我们并不需要把所有的消极情绪全部深藏或者让它肆意流动。
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去缓解、释放情绪。
和我们的情绪成为好朋友。
事实上,生物进化论也让我们知道,负面的情绪也会为我们带来一些积极的作用。人的进化上亿年,所有我们能够留下的情绪都是有它的好的或者不好的作用。
比如,恐惧会让我规避危险;
难过能够使人具有更好的共情能力,让人有更多的同情心和包容他人。
如何合理宣泄情绪
1.用语言对孩子命名——你的情绪
人与人的相处必然会产生冲突,冲突的出现必然产生负面情绪。
我们和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的是:负面情绪是肯定会有的。
在某一个瞬间,我们的脑袋可能会"宕机",也可能会"爆发"。这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防御机制不同而不同。
而,最好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直视问题。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情绪。
那么如何让孩子,知道我们表达的情绪呢?
那就是,我们知道孩子的情绪,并为孩子的情绪命名!
用"为孩子"命名他们的情绪时,所产生的情绪单词,来告诉孩子“我们”的情绪。
比如:孩子的玩具被抢走时,会很"生气"。但是,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情绪叫做"生气"。TA会通过行为表达出来。
这个时候,我们会跟孩子说,"你的玩具被XX抢走了,妈妈/爸爸知道你很生气。"生气"这个词汇就诞生了。
孩子便学习到"生气"的自己状态是怎样的。
所以,当我们很生气的时候,也可以跟孩子表达。
"我很生气"!
当孩子知道爸/妈,表达的情绪是自己懂得的情绪的时候,TA也会学习你在面对TA这样的情绪时,怎样对TA的方式对待我们!
2给自己空余时间,歇一歇
心理学中,有"主体"和"客体"之分。
我们可以简单的把"主体"当作是"我","客体"当作是"除了我"之外的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一切。
当我们把时间都花费在"客体"身上时,我们是需要付出一定的能量的。不管是交际、工作还是家庭。
甚至于,在家庭内部的全职爸爸或者全职妈妈。不仅仅是付出能量,而且这些能量的付出可能被另外一方当成是"无价值"的。
这,更加加深了自己的负面情绪。
所以,不管是把时间花费在哪一方面都可。我们需要有一部分的时间放在自己身上。
这一部分的时间叫做"输入能量"。
"输入能量"的方式也是因人而异的。也许是独立一人的下午茶、煲剧、阅读……也许是在网上一次冲浪、或者是约朋友二三的逛街、聊天、吐槽。
只要,你觉得,这件事情,会让自己的情绪平缓,让自己充满能量,让自己的"心"不再疲惫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