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我的情绪快要爆炸”
今年,我们每个人都在共同感受着让人惶恐、焦虑的“疫情”。它就像一只突如其来的“猛兽”,杀得我们措手不及,我们的内心时时刻刻都在被每天的数据波动而起伏。
当国内的疫情渐渐缓解,数据渐渐由上升→平缓→归零之时,国外的疫情增长以迅雷的速度飙升。现在,国外的疫情又面临新危险时期,北京出现新的疫情状况,局势之险不能小觑。
此时此刻,我们的留学生他们还好吗?疫情的危险还未解除,我们留学生面临的压力却是四面楚歌。
在国外,有人把病毒称为“中国病毒”,东方面孔被人歧视。
在国内,留学生还成为“千里投毒”的不顾大局之士,被众失之的。
当然,这只是少数人群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可却因为信息的传播而放大学生们的恐惧和无助。
决定回国的孩子,要面临着:抢机票、奔波机场和飞机、回到国内需要14天的隔离期;回国之后,不知道何时能去国外上课,甚至可能已经无法回到学校毕业;课程也从线下变成了线上,需要调和两个国家时差不同上课;作息开始紊乱......
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层面的威胁,而且还有心理层面的危机。甚至说,这个看不见的“心理杀手”,一旦没有关注它,便很容易被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我们经常说身心,也即是身体和心灵是无法分开的,它们相互影响着对方。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它,一旦出现一些症状是靠自己无法处理之时,能够主动的发出“求救”的声音,也是我们成长的标志。
在此之前,我们要学会去了解自己的心境,主动的通过用自己能够使用的方法来缓解在这段期间引发的心理应激反应。
1.各种情绪弹
焦虑情绪是这段时间最为普遍的心理应激反应。
一定程度上的焦虑,是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它提醒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通过生理反应(心跳加速、肌肉绷紧等)让我们可以做好对危险的“防御或攻击”的准备。
对于疫情的危险程度和后遗症的未知,我们都会产生焦虑情绪,这是我们对于病毒的“未知”和是否有能力应付“不确定性”产生的情绪变化。
当焦虑达到一定的程度,它会出现以下的应激反应:心情容易烦躁,感到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害怕自己会被传染,担心学业情况,可能出现失眠情况。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能产生以下这些应激反应:
(1)强迫行为:反复对家里物品进行清洁,一旦触碰到什么东西便反复的洗手,甚至造成了双手龟裂的现象
(2)抑郁情绪:生活开始没有动力,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心情特别低落,失眠,无助无望感,严重者出现自杀念头。
(3)疑病:敏感自己身体的任何不适应和体温变化,把自己的任何不适和新冠的症状一一对号,影响自己的生活,可能因为过度的疑病而引起身体比如胃、心脏的不适感。
除了我们常见的应激反应之外,我们还会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比如,在家中,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在学校,是否有同伴支持……当我们面对这些情绪的突发,身为我们自己或者学生的家长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2. 直面情绪
01.父母篇
疫情期间,我们学生一般都是两种选择,回家或者留在国外。
独身一人出国留学的学生,父母看不到听不到触碰不到,这些无关感受不到的事物,使得父母对孩子的安全和学业感到焦虑不安。
在国内,便可能是处于在一个空间当中,学业和休闲自己本来操控的事情,孩子本自己规划和操作的学习、生活便可能会被父母指指点点。
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每一个父母都共同担心着孩子的“成绩”和“生命”。只是我们在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总是会出现偏差,譬如:
“我很担心你”变成“你能不能行”
“我不知道怎么做好”变成“你不行的话怎么办”
……
很多关于自身的情绪并没有得到自己的消化和接纳,便传递给了孩子。
而孩子本身的情绪还未得到安抚,却添加了父母的情绪。
我们明明想着促进沟通,却阻碍了沟通。
现在的学习沟通的文章很多,我们通过文章的步骤去学习沟通,但是有时内心会不认同自己的主动尝试和学习,甚至在结果没有取得理想状态时,使自身的情绪更加的不适。这是因为我们过多的机械化、理论化的去看去学习,而忽视了自己的情绪、忽视了这些方式是否适合自己。
不管是什么技巧都好,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以及看到孩子。
(1)舒缓自己的情绪:当我们自身的情绪处于恐慌或/和焦虑之时,我们很容易通过一些行为和言语去把自己的情绪叠加在孩子身上。我们需要先去倾听自己的内心,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我们是否有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呢?当我们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让自身的不适干扰到与孩子的互动当中。我们才能够把自己的影子从孩子身上抽身而出,去真正的看到孩子,并欣赏和理解他们。
(2)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过多的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这种“有意”的关注更加容易加剧孩子的压力。疫情需要防护的注意事项里面,做好自己的事情。担心孩子是正常的反应,而信任孩子能够为自己负责是我们身为父母要学习的内容。
(3)倾听和尊重孩子:与孩子进行交流时,我们应该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我们需要分清楚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是在听孩子的声音,还是在听自己的声音?只有我们设身处地为孩子思考,倾听孩子发出的声音,我们才能够回应孩子的心情。只有孩子的情绪“被允许”了,才会有之后认知上的领悟以及行为上的变化。
(4)与孩子保持联系:不管孩子是选择在国外还是国内,家中还是外头。我们可以规划一个时间是和孩子进行联系的,这样可以增强孩子周围的支持系统。这种联系并非是刻板的做一样的事情,讲同样的话。而是创建一个空间,那个空间只属于我们与孩子,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一起看电视,也可以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我与你在一起”才是最为重要的信息。
02.学生篇
对疫情的恐慌,对学业的压力、对毕业的未知……在国外,面临着陌生环境以及不被理解的孤独;在国内,面临着网课、时间差的上课表、可能还与父母的相处问题……可想而知,我们的学生身上的压力之大。
学生的担忧无疑是比父母的担心更加的复杂,一方面有在异国他乡的不便和思乡,一方面有各种压力的压制。
首先,在异国他乡的学生们,本身就不容易快速的融入一个文化、国情与自国完全不一样的国家。而在疫情这段时期,还可能受到各个地方的排斥,这个时候学生们无疑是更加的孤独和压抑。
其次,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业的压力是学生们精神不堪重负的最重要的原因。我们背负着父母甚至是家族的希望,成为佼佼者。但,教学方式和语言的不同、阅读论文的难度等等都很容易产生对学业的恐惧和厌倦,从而采取逃避的方式。而在这段时间,即使回到家中,学业线上开启的时间又需要我们去调整作息甚至可能连睡眠都成为问题。
对于这样的危机,我们需要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存的能力,使原先可能压垮我们的所有恐惧,都只是成为我们成长的一个阶梯。
(1)接纳情绪,不要回避:在一个关于“电击”的实验中,研究者发现,人们宁愿接受电击,也不愿意接受“50%的机会被电击”。这个研究结果表明“不确定性”可能引发恐惧反应。
这次疫情就是一种“全球不确定性”。内心的恐慌和焦虑都是正常的现象。接受这个情绪,相信这情绪本身对自己的保护作用。因为有这样的情绪,才会使我们有动力配合疫情的防治。而不是对情绪进行批评,不允许它出现,认为它是自己心理素质差的原因。
(2)维持日常生活,照顾好自己:制定好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划,该学习学习、上课上课、一日三餐吃好喝好、适度做下运动……若心理不安,可以做一些能够帮助自己保持冷静和集中的事情,例如适度游戏、正念、唱歌…
(3)学习和“不确定性”性相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实践来学习和“不确定”相处。比如,凭自己的感觉做一顿饭,不计较好吃与否;随心所欲的写出一篇自己的“胡思乱想”;吃一份你不愿意尝试的新食品…
(4)控制信息接收数量:给自己有限的查看疫情次数和时间,比如每天两次,关注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
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查看新闻的渠道应该注重于一些可信度较高、权威性较强的媒体发布的信息。不让自己过多的关注负面的信息,让自己有意识地注意资讯中的正面信息。
(5)建立积极关系联盟:保持关系的联结是非常重要的心灵保护剂。和值得信赖的好友、家人或者心理咨询师保持联系。
(6)做个小练习:我们可以通过主动的问自己问题,并通过自问的问题寻找到自己的自动思维和行为,并对自动思维和行为进行调整,来主动缓解情绪。
我们可以问自己问题:
“
我有什么情绪,为何有这样的情绪?
最大的担心和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围绕自己的情绪,我能做什么?
..........”
我们可以把困扰自己的问题,按重要程度排序,逐步的思考其应对方式。这并非需要真正的解决问题,而是当你表达出来了,有了应对方式了,焦虑情绪便会缓解。
3.尾声
如果,我们理性上知道自己没有任何问题,但恐慌的情绪依旧无法好转,可以及时的寻找心理咨询,借助专业的力量而为自己获得帮助。
就像一位心理学者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让自己好好活下去的能力以及有能力寻求他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