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知识:
      心理效应——“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

由美国心理学桑代克利用月亮在不同天气下,出现的月晕圈环,用在了人们的认知规律之中:人们对他的认知判断,经常会从局部出发,从局部的印象扩散出整体印象,即人们一旦认定某个人在某些方面具有优秀品质后,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便会认定他在其他方面也会有该种优秀品质;如果人们一旦认定某个人在某些方面具有坏的品质,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的品质。

 

这种现象,在我们对一部影视剧之中出影星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还珠格格的容嬷嬷、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冯远征、好男人就是我,我就是曾小贤的陈赫……我们很容易从影视剧从中对他们的表现出来的“局部”形象,而衍生到他的生活整体。而这些大多数都是我们自己“臆想”出来的景象。

 

美国的心理学家,凯利为了证实“晕轮效应”的正确性,以大学生为对象,设计了两个不用的场景。

被试者:小强  场所:两个不同班级(A班级、B班级)

场景一:小强去A班级做演讲,演讲之前。实验者跟A班级的学生介绍,小强是一个热情、勤奋、务实的人

场景二:小强去B班级做演讲,演讲之前。实验者跟B班级的学生介绍,小强是一个冷漠、勤奋、务实的人。

也即是说,两个场景的区别在于:热情→冷漠

演讲结束后,两个班级对小强的态度截然不同。在A班级中,学生们积极热情与其交谈;B班级,学生们则敬而远之,回避与之交谈。

从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只是先前的介绍不同,他人对小强的印象就各不相同。

 

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些人一些事,偏见是我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主观思维。而了解到这些自身“有色眼镜“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尽可能的远离“偏见”。避免只看到一个人的优点或者缺点,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