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知识:

心理效应——“习得性无助效应”

 

这个心理效应真得说一说。

我所感受到的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散发着浓厚的“习得性无助效应”的气息。换成比较流行的网络词汇就是,“佛系”“躺尸”……总结一句就是呈现出了一幅“无欲无求”的状态。

而这种状态并不一定都是一种好的现象,一定程度上,这种现象正在告诉我们要重视和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

数字化时代为太多人贴了标签,当我们人的价值被“数字”所替代,我们便容易迷失自我。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之后可以专门写篇文章关于这个时代的“空心”现象。

回过头来谈谈“习得性无助效应”的出现。

 

习得性无助效应,又称为萨利格曼效应。

它有美国心理学家萨利格曼提出。

今天的被试是两条狗(小黑和小白),今天的环境是两个笼子。一个是全封闭且四处都有电设置的笼子;另一个笼子是中间做了隔板,隔板一边有电一边没电,而隔板的高度是小狗跳得过去的高度。

实验开始:

首先,他把小黑放进装有点击装备的全封闭笼子里,然后不停的电击小黑。(护狗保卫队在哪里,前来护驾。可惜当时没有)这个电击程度死是不会死的,但会痛啊。痛得小黑直挣扎,前后左右四处跑。但是,跑没用啊。笼子四处都是电击装置,跑哪里都被电。折磨得小黑最后停止了挣扎。

现在呢,实验者被小黑换到了另一个笼子里。结果发现,小黑在世在开始半分钟内有惊恐的举动,最后索性倒在地上忍着被电击的痛苦。

而小白就不一样了,小白没有进过全封闭的笼子,只是直接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它能够轻而易举地逃脱到没有电击的一边。

而小黑面对电击后的表现,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习得性无助状态”。

现在,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真的蛮高的,抑郁症里面本身就包含着“习得性无助”的症状.虽然我们已经度过了“饥饿”的时代,但随之而来的“数据”时代对我们每个人的要求和期待却是飞跃式的增长。填饱肚子的方式有多种,但是成就一番事业、完成自己的梦想、目标却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失败交叉着进行,需要有能力、毅力、受挫力……这些压力并没有给我们舒缓一口气,就飞驰而来。“无助、无力”变成了一种社会弥漫的现象,好的更好,坏的更差。换言之,这也是我们的时代必然要去面对的一个新的命题。

  其实,我也没有实实在在具体的方法去解决这种无助的情绪,因为情绪是它并非我们意识能够控制,而是需要我们和它和解,一起携伴同行,打不到的敌人就成为好朋友,也未尝不好!

 祝好!要好!

慢慢来!会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