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知识:

心理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

这个心理效应算是借助人的“偏见”而进行研究的实验。

记得小时候,一个班级里面分为三等阶级:“一等成绩高且听话”“二等成绩中且不温不火”“三等成绩低且闹心”。

身为班级里的二等生的自己,更多时候是看着老师表扬着“一等生”、批评着“三等生”,“二等生”不用管之,也能自力更生。

事实上,站在老师视角完全关注每个学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然里面包含了很多现实层面的原因(毕竟我们每个班级有八十多个学生,能够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

不过,站在学生的视角,一个老师的重要性。在我们早年生活中,一个权威“人士”对于我们的意义太大。

如果能够往前走,又为何要后退呢!

所以,这个“心理效应”让我们为人师者能够知道,在自己心中放一把“尺子”,我们也能够尽量的不断的让“偏见”离我们远些!

有教无类!

现在来说说这个实验过程吧!

实验场所:小学   被试者:老师和学生

实验者跟校方说:“他们要进行七项实验。“让校方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测验结束后,实验者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当然,这都是撒谎的。名单的学生都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实验者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复试。结果发现:“凡在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人际关系较好、求知欲旺盛。”

听一个老师讲过,如果你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不是你的问题,而是老师的问题。当然,这样对一个老师的要求真的特别高,TA需要不偏不倚的态度、善于用学生的视角去讲诉知识.....这些要求后面一个最为本质的是:“TA需要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愿我们的“偏见”越来越小,而这个量的变小的前提是,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