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学习“放下孩子”,是我们一生长长的功课内容。
而作为留学生家长的我们,无疑更为直面的学习“放下孩子”这件事情。
即使在他人眼里,裹着精英阶层外衣的父母们,也藏匿着我们身为父母共有的担忧,而我们的担忧在物理距离上更加的焦虑。


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越走越远,学习更多的知识,扩宽自己的视野。
一方面,我们又为孩子的人身安全、人际关系、成绩……而担心。
一方面,我们为孩子创建优越的条件,孩子不负众望的升上了我们理想的知识殿堂,孩子的天空更加的广阔。我们感受到了荣耀感。
一方面,在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和自己内心做斗争。我们“喜”孩子的独立,又“恐”孩子独立之后的分离。


很多时候,教育是两端,一端是孩子一端是父母,中间是分裂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我们选择教育,其实也在选择让孩子能够远离我们和创造自己新世界的权利。

 

留学生父母,我们的共同命题就是:放下孩子

 

“欣喜&恐惧的背后在说些什么”

 

01.欣喜:

 

1.我们为孩子付出的一切得到收获。

 

我们为孩子创造了远胜于他人的教育、环境,从而使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他们在这个时代中,不居人后,成为群体中的佼佼者。

 

2.孩子可以往更高的方向前进。

我们的孩子超越我们现在的位置,他们能够创造更多不同、新鲜的事物,他们的眼界也随之开拓。

我们为其骄傲和自豪。也为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想法而欣喜。

留学生父母,我们的共同命题就是:放下孩子

02.恐惧:

 

1.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孩子,孩子却要去追求他们的新世界。心里就像是分裂了一样,缺了一块又一块。孩子越来越大,我却越来越慌乱。

2. 我们拼命想要跟上孩子的步伐,拼命想维持父母的威严,而孩子身高明眼的比自己高,孩子口中的网游、社交,也不在是我们所能共存的话题。

3.曾经,我们以孩子中心,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围绕着孩子的未来而转。

现今,孩子有了更加广阔的天空,不需要我,离开我。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母爱的真正本质是希望孩子与自己分离。在母爱中,本是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为二。母亲必须容忍分离,而且必须希望和支持孩子与她分离。”

留学生父母,我们的共同命题就是:放下孩子

放下孩子,成为自己

1.关注我们自己。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无法真正和孩子沟通。事实上,我们是否有真正与自己沟通呢?若我们连自己的声音都没有倾听到,又怎能听到孩子真正的声音呢?
我们一直在教导孩子成为他们自己,却忘了,父母自己也要成为自己。
我们需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身为父母、身为子女、身为.....每一个角色里面,首先都是身为我们自己。

留学生父母,我们的共同命题就是:放下孩子

2.正视与孩子的关系。


我们要了解到,孩子成为他们自己,他们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而不是复制一个新生的“我们”。
所以,我们才需要把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区分开。
只有我们真正的感受到,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1+1=2,而不是1+1=1的时候。我们才能从和孩子的共生关系当中走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

 

什么是共生?共生是一个生物学名词,是说两个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受益,谁都离不开对方,离开对方,单独都不能生存。

留学生父母,我们的共同命题就是:放下孩子

3.不断的成长。

我们需要自我成长,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和孩子顺利的沟通。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为了我们自身的成长。我们吸收新文化、新知识,其实是为了让自己与这个世界更加亲密的接触。
我们立足于做最好的自己,侧面上也是让孩子看到如何去过好自己的人生。为自己负责,而不是自己稳步不前,却逼着孩子“胜于”他人。


我们成为自己的骄傲,孩子也会成为自己的骄傲。

留学生父母,我们的共同命题就是:放下孩子

 

莫言说过:没有天生优秀的孩子,也没有天生称职的父母。大多数优秀的孩子都是优质教育的结果,而越是优秀的父母也是不断努力学习而形成。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长成什么样取决于你怎么画。

 

尾声


孩子与我们的关系,就像我们与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
我们离开了父母,也要接受“孩子”离开我们!
放下他们,让他们去创造,是我们要学习的命题!

留学生父母,我们的共同命题就是:放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