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知识:
      心理效应——“镜子效应”

 

 我们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他人某名的敌意或者温暖,虽然他人可能只是对你微笑了一下。但是对微笑的解释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各有不同,不信?可以问一问在面对相同人物表情时候,另一个人的想法。

虽然,我们很有可能为此解释为,只有自己最为敏锐,能感受他人只无感。

我给大家另外一个角度看一下,会不会是有另外的一种可能性呢?

 

当我觉得他人对自己有友好的感觉时,其实是自己对他有好感。当我觉得他人对自己有敌意时,其实是自己讨厌他……生活当中所用的“投射”二词可能就用在此处吧!

 

“镜子效应”就源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顾名思义,它的意思是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会发现镜子的自己随着其喜怒哀乐变化而变化,镜子里头那个人是我们自己!

 随后,它被心理学广泛应用,指代在人际关系之中。我们不喜欢的TA,往往TA也不喜欢我。如果你让自己试着慢慢喜欢TA,他自然也会慢慢被自己所吸引。

 

 既然有理论,必然有实验作为验证。“镜子效应”当然也有。

心理学家和动物学家一起合作做了一个实验:

场景——两间墙壁镶嵌了许多面镜子的房间

被试者——两只性格不同的猩猩

猩猩小红:性格乖巧  猩猩小珍:性格暴躁

 

实验开始:

两只猩猩被分别放进了不同的房间之中。

小红进入房间,立刻就看到镜子里面有许多高兴的“同伴”和自己微笑,好似欢迎自己。于是,小红便很快的和大家打成了一片,彼此相处愉快。

小珍进入房间,就发现了很多愤怒的猩猩注视着自己,马上就激怒了自己。于是它和大家进行了无休止的厮打和追赶。

三天后,小红被实验者牵出了让它念念不舍的房间;小珍则被实验者脱出了房间,因为它已经在搏斗之中死亡。

 

这个实验其实在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之中已经告诉了我们。

那是一个关于“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小时候,我们生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中,长大后,世界变成了灰色。而现在想想,世界本无色彩,所有颜色都是我们为之创造。

  大多时候,我们的情绪的波动,对他人的敌意、怨恨,都是把自己化为了“我们即世界”的思维监狱之中,以自己度他人。当然,我们很难摆脱这个“监狱”。那么,何不如,为其添加五颜六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