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符合孩子精神生命基本需求的环境,可以让孩子长久隐藏起来的态度自然地表现出来。在过去,因为要与成人抗争,孩子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某些本性,变得压抑。
我们能够看出,孩子的内心有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一种是自然的、富有创造力的,能展示出其正常、美好的一面;一种是因为受到压迫而表现出来的自卑和压抑。
这一发现让我们能重新认识和感受孩子的形象,使我们漫长的教育之路上出现了一束光亮,指引着我们走向新教育的康庄大道。孩子会表现出纯真、勇气和自信,这些都是出自于道德的力量,这也是孩子愿意融入社会的表现。
而另一方面,孩子的行为缺失、破坏性、撒谎、害羞、恐惧,以及那些让人不能理解的与人抗争的行为,也在这种环境中一下子消失了。
老师要以全新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改变:不再以威严和权力压制孩子,而是带着谦和的态度去帮助孩子。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孩子的心理有两种不同的状态,那么在讨论教育方针政策时,就要先厘清讨论的基础对象。
我们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应以受成人压制的孩子为讨论对象呢?还是以自由成长、自由发挥创造潜能的孩子为讨论对象呢?如果以被压制的孩子为讨论对象,我们就会知道,成人是制造许多教育难题的罪魁祸首;若以自由成长的孩子为讨论对象,那我们就会明白,成人要成为对自己的错误充满自觉、与孩子平等相处的人。
在第二种情况下,成人能做到轻松愉悦地与孩子相处,和孩子共享温馨、充满爱的新世界。
教育科学要在与孩子平等的基础上实行。科学就是先假定一个真理是存在的,这样它才有向前发展的基础,才能发展出一套可行而确定的实行办法,减少错误的发生。
孩子可以引领我们去寻求真理,孩子希望我们给予他真正有效的帮助,帮助他发展自己。他们是在环境中、通过活动得以成长的,除了活动以外,孩子也需要物质上的接触、学习上的指引。
孩子所需要的这些重要的东西,都需要成人提供。成人一定要给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去做孩子真正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帮助孩子进行各种活动。如果成人做不到这一点,孩子就不能顺利地发展。
但是,假如成人做得太多,也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发展,阻碍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我们称为“介入的门槛”。
我们引导孩子的经验会不断累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找出恰当的介入时机,而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了解也会更透彻。
孩子的活动必须要借助物质,因而我们要经过科学的验证选择出有价值的教具,将其放在孩子周围的环境中,让孩子自由地使用。这样做,会让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这种做法不但减少了成人对孩子的干预,也让孩子可以依据自己的发展所需去学习和创造。
每一个通过自身的活动而获得自由的孩子,都会根据自己内在的创造力需求获得发展,他们会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所以,个体的发展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对孩子来说,老师要扮演引导者或指导者的角色。不过,老师只能在必要的时候出现,因为孩子会遵循自己的法则发展,会依据自己的需求练习各种能力。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能领会出很多对教育有重大帮助的经验,这些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出科学的教育纲领。
其中的一项教育纲领是,成人的干预、教具的使用、学习环境的设置,都必须有所限制。教具提供得太多或是太少,都可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教具缺乏会使孩子的学习无法得到满足,而教具过多则可能让孩子无法选择、精力涣散。
为进一步说明上面这一点,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在我们的饮食中,营养缺乏会导致营养不良,但吃得太多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使我们患上一些疾病。
以前,人们都认为吃得多会有益于身体健康,但现在人们认识到,吃得过多不会让人充满活力,反而会让人感到疲劳。
现在的人们都相信,教具是儿童进行学习的关键,但他们认为,我们可以不做计划、无限制地提供大量教具给孩子。
这种观念和“只要吃得多身体就健康”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涉及“喂养”,一个是身体的喂养,一个是精神的喂养。现在,智能发展方面的研究显示,适当限制教具的使用更有助于激发孩子自发性的活动,促使其更全面的发展。
有人说,有价值的心智因素是有意识的心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想的人明显忽视了婴幼儿,因为婴幼儿这两项能力都没有发展起来。即使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也已显露出了自己的独特性。
如果认为对婴儿只需要进行身体上的照顾,那就忽略了这一点。成人若放下身段,试着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就可以清楚地明白,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认识的要丰富得多。
曾有研究报告详细指出,即使是很小的婴儿,也可以与周围环境水乳交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而且他适应环境的能力更甚于肌肉的发展能力。
婴儿的内在有一股活跃的精神力量,哪怕他的肌肉、语言能力都没有开始发展,他也需要成人给予精神上的呵护。
所以说,孩子的天性是二元发展的,其中一元是他内在的心理发展,另一元是外在的身体成长。这与其他动物不一样,其他动物从一出生开始,就能靠着本能去做同类动物能做的事情。
但人类则需要逐步建构一整套机制,逐步展现其精神,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是人类的独特之处,人类的自我要让身体动作的各种器官逐步启动,而这些动作最终会显示出个体的独特性。
这就是说,人必须要建设自我,拥有自我,最后才能达到控制自我的目的。孩子是一个持续发展着的个体,他必须要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在行动和精神之间获得平衡的发展。
成人的行为常常是经过思考之后才产生的,而孩子则不同,孩子的思考和行为是一致的、同步的,这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处。所以说,妨碍孩子的行动,就是妨碍孩子的思考,就是在孩子人格建构中设置障碍。
这样,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脆弱,而内心也会变得不协调,从而影响其行动的发挥。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来说,了解孩子行动与精神的关系极其重要,这也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深思的问题。
孩子的精神比我们所认为的更高尚。与我们所认为的不同,让孩子痛苦的,不是去做很多事情,而是去做那些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的事情。
孩子感兴趣并愿意付出努力的事情,是那些能促进他的智力发展、吻合他的个性尊严的事情。在全世界上千所学校里,我看到了很多孩子做出了大人们认为他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这证明,孩子长时间地做事并不会累,他们做事时能专注到像是与世隔绝,这一切在孩子的人格发展中都很重要。
在文化方面,孩子表现得很早熟,4岁半的孩子都已经会写字,且非常热衷于书写,我们把孩子的这种表现称为“书写爆发”。孩子会利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学会书写,一点也不觉得写字很累,因为这是他自发去写的。
面对这些健康、安静、天真、情感细腻又充满爱和欢乐并喜欢助人的孩子,我不禁思考,在过去,由于某种错误,我们实在是浪费了太多精力。
很多孩子什么都不会做、疑虑、叛逆,这都是成人教育不当导致的,是成人剥夺了孩子旺盛的精力、阻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成人总是会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修正孩子心理上的缺失、弥补孩子性格上的缺陷,但是,孩子的这些问题和缺失其实都是成人造成的。
作为成人,我们正迷失在一个找不到出口的迷宫里,深陷在看不到希望的挫败情绪中。我们发现自己被困在布满问题的丛林里,不知怎么办。只有当我们认识到并勇于面对和改正这些错误时,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摘录书籍:《发现孩子》蒙台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