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重洋,我们和父母的沟通墙
Irene跟我说,在国外期间,她和父母的沟通就属于,我怕他们担忧,就尽量报喜不报忧。
而父母,又会通过新闻、媒体去了解我所在地的近况,又怕我只报喜不报忧。
所以,自己很难划分一个度,跟父母讲多少事情,才能够既不让他们担心又不用担心他们担心。
有时候,又觉得这样的沟通很累,自己需要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可是,考虑了对方的感受所说出来的话又充斥了“不信任”的味道。
明明,我们都心系着彼此!
说起来,特别矛盾。
一方面,不想父母担心,所以隐藏不好的一面。
一方面,又担心父母认为自己隐藏不好的一面,担心他们担心。
我们彼此双方相互关心着对方,想要把好的一面给对方看到,但是距离、看不到的过程……都充斥着双方的互相担忧和互相猜疑!
所以,相比于互相害怕、互相隐瞒,坦诚的面对对方,讲诉真实的状况和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自己的担忧和为对方的担忧便能够减少很多猜测,也能够让焦虑的情绪慢慢放下来。
我们一直都在寻找沟通,也一直在努力着听到对方的声音,但是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
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为对方考虑得十分贴心,但当我们表达出来的时候,却总会觉得“父母是不信任自己的”。
许久之后,我们开始陷进了“代沟”的循环中。
这种沟通的不顺畅和阻碍,被我们用“代沟”二字所概括。
是啊,因为有代沟,所以你不懂我的世界!
因为有代沟,所以我说的,你都不懂!
……
我们发现没有呢?
当我们在谈论代沟的时候,我们也在单方面的要求对方去理解我,把对方拉进自己的圈子中,进不去或者很缓慢的时候,我们就会用“我们有代沟”作为彼此的隔离墙。
人与人之间彼此不同,就算是双胞胎也有不相似无法理解的时候,更何况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环境的我们和父母呢?
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加加剧了我们与父母在思维、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
而父母为我们创造的接受教育、留学的机会,也使我们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思维模式越来越不相同。
我们和父母就像两个圆,而我们需要去找出彼此的交集点。
事实上,我们很多问题,如果放在不同的时间段,各自的生活中,都是正确的。
但,当我们要把事情放在一切的时候,它就变成了矛盾。
我们和父母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我们希望对方能够明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们都是希望对方可以“好好的”。
但是,我们对这个“好好的”,定义可能大相径庭。
比如,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的父母更加的担心我们的人生安全,而我们还有关于对学业的担心、对未来的担心......
这是因为,我们处于不同的位置上,我们所担忧的事情也有一定的差异。
更多时候,我们父母的角色最为重视的就是“父母角色”。而我们的角色除了“子女角色”还有“学生角色”、“朋友角色”.....我们重视的角色更为多样化,而父母所重视的角色就是“成为我们的父母”。
我们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同,那么接受这个不同,是我们走向彼此的第一步。
接纳不同,转移重点在彼此感受之中
01.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用合适的方式表达
想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就必须让自己学会向他人表达感受和需求。
因为感受是一件很主观、私人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主动去表达,而不是等待着他人的主动询问。让他人来猜测自己的想法,只会为沟通竖立一道无法逾越的墙壁。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前,可以先了解自己:“我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受?我期待着父母给予什么样的回应?”
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回应的话。
对于他人来说,更具备着模糊性。
02.了解父母的感受与需求,寻求双方中间平衡方式
我们懂了沟通技巧和思路之后,便可以主动去了解我们的父母,他们想要在沟通中获得什么?
比如,在疫情期间回不回家!
父母的本质是希望我们能够平安!
但是因为看不到的缘故,会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而在我们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通过一些强制的“你就要回来”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而我们也有自己的担忧、对自己的人生安全、学业成绩……
可是面对父母的强制要求时,不管自己的选择是留在国外还是也想要回家,都会引起自己很大的不舒服的情绪。
当我们自己的情绪和父母的情绪交叉在一起的时候,沟通就很难进行下去了。
所以,我们需要让自己的情绪缓和下来,然后尝试看到父母“最本质的想法。”
告诉父母自己的安排和计划,定时的让父母知道就算我们选择在国外也会让自己平平安安的。
我们可以开始去认真的了解父母、倾听父母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为父母总结。
梳理他们的表达,再重复出来,以确保自己理解正确。
当我们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之后,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如何在我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之间寻找出一个交汇点!
我们和父母的沟通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每一个家庭的沟通方式都有所不同。选择我们自己家庭最合适的沟通方式即是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