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机制是意识外的心理成分,作用是降低紧张、保持心理平衡、调节自尊,并对于应对焦虑很有帮助。
 
  防御机制一般分为3类,最常见的一类是不成熟的、神经质的,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有哪些吧。
 
  1、否认:拒绝接受现实,仿佛令人痛苦的事情、想法或情感并不存在一样。
 
  比如说拒绝承认亲人的亡故。
 
  2、隔离:把言语认知和相关的情感分隔开,让人去除难以忍受的冲突和情感,在强迫症中经常能看到,理智化是隔离的一种。
 
  3、置换:把一种情况下的情绪,转移到另一种情况中表现,最常见的情绪置换是愤怒或敌意。比如说在工作中被老板大骂一顿,会打架就把火气撒到家人身上。
 
  4、合理化:为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换个说法,和我们生活中时而会找些借口有点相似,不过经常这样做的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自欺欺人。
 
  5、反向形成:把察觉到的危险的愿望或冲动转化成相反的表现。比如说一个想让自己女儿受到伤害,或感到愤怒的母亲可能会对孩子表现出过度的关心和保护。
 
  6、压抑:把不能接受的冲动阻挡在意识之外。比如说一个人将令人感到痛苦的事情抛到脑后,然后将它忘记。比如说有个母亲气到想要杀了自己调皮捣蛋的孩子,但这种想法被排除到了意识之外。
 
  7、退行:在面对不可接受的冲动时,个体会退回到心理发展的焦躁阶段。比如说,有个青少年在充满恐惧或愤怒时,可能会有咬指头、尿床等行为。
 
  8、抵消:试图用反行为挽回不能接受的行为或想法。比如说,当一个人在侮辱了某人之后过度地称赞他。比如说:老板在极度愤怒下指责下属后,冷静下来发现自己失态了,就会过度地关怀这名员工。
 
  9、幻想:通过想象中的成就去满足受到了挫折的欲望。比如说一个笨拙又软弱的男青年会想象自己是万千少女的偶像。
 
  10、过度补偿:通过过分满足某一欲望来幕布受到挫折的欲望。比如说:一个捣蛋的孩子在被父母忽视时,仍选择继续闯祸的方式。
 
  11、情绪隔离:通过保护性的退缩和被动承受减轻自我的卷入。比如说,一个儿童和家里人的关系不是很好,没有学习一些适当的行为来应对社交,那么在日后的集体活动中常会表现出恐惧和退缩,进而避开人群,减轻自己的焦虑,和社会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