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知识:
心理效应——“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一开始是源于“医学问题”。起源于一次战斗中,伤痛的兵人没有“吗啡”作为止痛医药,只能用“生理盐水”作为替代。
没想到的是,“生理盐水”和“吗啡”一样管用,注射进“生理盐水”的伤兵也停止了哀嚎。

之后,毕阙医生就开始他的研究。用一组病人吃真药、一组病人吃“安慰剂”(吃还是要吃的,不过是“玉米粉”)。

结果发现,“玉米粉”也产生了作用。与此同时,后来的研究中也发现,医生在治疗中“安抚”“认真”“他们的信心”等都能够对病人产生“安慰剂效应”。

岔开一句想讲讲一直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医生,有时在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
更多时候,我们都是小病常有,医院常跑的状态。但是,我们作为病人本身也不愿意自己“生病”,我们对病症不了解,也难免遇到“可能很小的生病现象”就慌慌张张的跑医院。而这个时候,知识、专业都在我们之上的医生,我们面对他们就像“孩子面对父母”,想要得到安慰和抚慰。

安慰剂的作用,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对于“安慰剂”的急切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自身的“免疫力”、“抵抗力”不够信任,所以需要外界的助力告诉自己“你很好”“不痛了”“会好的”.......

最后都是我们自己在安慰自己,但多好、多棒!

我们是最棒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