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外,去看心理医生是一件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了。可是在我们国内,仍然有很多人对精神心理疾病抱有异样的眼光,就算自己或是身边的亲戚朋友患有心理疾病,他们也不愿意承认,甚至认为看心理医生就相当于自己不正常或患有精神病,觉得这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
因此,有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心理的折磨,甚至夜不能寐,直到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也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
这种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其实是人们缺乏对心理问题的认知。我们需要理智对待,其实精神心理疾病并不等于精神病,我们经常会走进这3个误区。
1、心理问题=精神病
人们总有个错误的认知,觉得患有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比如说,有不少人发现自己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等情况,认为会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
其实不然,心理问题和精神病是两个概念的意思和形式。
心理问题和“心理感冒”一样很常见,也是我们一生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比如说情绪波动、对未来人生规划等,这些都和现实有关,且保存完整自知力。
而精神分裂症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抑郁情绪,很多情况是和荒谬的妄想有关联,且自知能力是比较差的。
2、不愿直面接受负面情绪
在我们国内,人们把心理问题和个人的精神素质联系在一块了,认为一个人不开心就是想不开,甚至会被贴上“承受能力差”等标签。
其实,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消极情绪不断涌上心头,比如说高考落榜、和恋人分手等,都会产生挫败感,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
在遇到这类的问题时,我们应该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让自己的日常生活不要遭受影响,如果不能及时的处理,就会产生不断的负面影响,导致心理障碍。
3、拒绝心理咨询
有些患者有种极端的认知,认为心理咨询没有多大用处,无非就是心理医生对我们灌输心灵鸡汤,讲讲人生大道理,做做思想工作而已。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
其实,在医学中,是有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一门科的,拥有非常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和思想工作有着很大的本质区别。
思想工作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守社会规律等行为,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合理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找到患者身上所出现的问题,适时地给予咨询和治疗。这种治疗过程是客观的、中立的,并非持有批判态度。
患者如果想要真正治疗好自己,就需要了解到心理问题的普遍性,正确理智地看待心理咨询,打消顾虑,克服病耻感。
因为,一个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去看心理医生,接受心理治疗,这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他愿意直面问题,勇敢地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除此之外,在国内,我们对精神心理疾病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就如以下3点:
1、患上精神心理疾病,就等同于“疯子”“傻子”
2、换了精神心理疾病,这辈子都得被它折磨着
3、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药物副作用很多,吃药是活受罪
所以,我们如果发现自己出现此类状况,需要及时主动地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