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的独特性 
 
     一、右脑的使用。这同时也是绘画艺术的独特性。我们的右脑储存着大量情绪信息、视觉信息,以及对绘画内容的感知能力。在中国古诗词的创作与欣赏中,个体会启动意象(图像)感知,音乐治疗中特殊段落的使用会唤起个案对于特殊创伤事件的回顾,这些都是在右脑的帮助下完成的。
 
    我们的左脑主管逻辑、思维、判断、数字和语言。一旦涉及个案的深度情绪体验或回顾创伤事件时,左脑就显得无能为力。
 
    二、思维的视觉性。事实上,思维在大多数时空下都是视觉性的。举例来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人,通过他(她)的外表、言行和服饰,我们就能够对这个人有一个大致的感知和判定。
 
    三、符号中立。在临床中,当跟个案讨论敏感事件,比如性侵或创伤事件时,如果个案对身体的残缺羞于启齿,或者有其他难言之隐,我们可以创造一些符号,比如画一棵树。这些符号是中立的,方便进行深度的交流。如果没有这些视觉符号——具备中立价值的介质,我们很容易陷入言语评判。比如“你是女强人”这句话,有人听到认为是夸自己,但有人听到则会难以接受,因为她不愿意成为“女强人”。由于言语具有评判性,不便接触到个案的内心,而中立的符号会让咨询过程更为顺畅。
 
    如果没有这些视觉符号——具备中立价值的介质,我们很容易陷入言语评判。比如“你是女强人”这句话,有人听到认为是夸自己,但有人听到则会难以接受,因为她不愿意成为“女强人”。由于言语具有评判性,不便接触到个案的内心,而中立的符号会让咨询过程更为顺畅。
 
    四、多维的空间。绘画过程,画者可以创造多维的空间,比如在弗里达的作品中,有很多虚幻的、鬼怪的、植物的、自己跟自己的、家庭关系的多维空间。在临床应用中,多维空间通常指的是个案与他(她)自己的关系、个案与治疗师的关系、个案与现实的关系、个案与虚幻空间的关系等种种交叠的关系。当一个人创造这些关系的时候,意识就被拓展了。意识拓展,就等于疗愈。
 
    五、隐蔽性。欣赏绘画等艺术作品的过程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因此,绘画治疗也是隐蔽性的。
 
    六、“升华”。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升华”是防御机制最成功的运行方式。正如格式塔治疗法[14]认为的,大脑对真实的完成和虚拟的完成是不作区分的。比如,儿童在梦中或绘画中实践了某种攻击性,那么他就不会在现实中去攻击社会、攻击他人了。在绘画中完成了某种情结,就代表着真实的完成。这种在绘画过程中完成的“升华”,可以有效地避免个体给社会或他人造成伤害。